close


去年日本社會觀察家三浦展出版了”下流社會”一書,書中分析日本社會近十年來的M型社會現象,並提出有的年輕人因學習意願低落,從而對未來也採取消極的態度,他們漸漸淪入下流社會。這本書在日本及台灣都引起很多討論,甚至天下雜雜382期也作了一個中產階級消失了的專題報導。三浦展在今年又出版了下流社會的下集:“階級是會遺傳的”,這本書透過對家裡有就讀小學二到六年級孩童的一千四百四十三位母親,做了一份問卷調查,而這本書,就是問卷調查的報告結論。



其實中產階級逐漸消失,以致於新的社會階級產生的問題,過去已有許多人討論過,從大前研一的M型社會,到我們所熟知的六七年級生的“世代差異”,所謂的“草莓族”概略性的說法等,都可算是這種社會觀察的一部分成果,當然贊同與否,見仁見智,這種概略性的說法也不能放諸四海皆準,四五年級生也有草莓族,六七年級生或者也有苦幹實幹的芭樂族,這些說法都只能放在一個大的角度裡看。而社會兩極化的發展結果,的確也形成許多教育工作者或關懷弱勢者不斷提及的問題,就是階級複製,階級遺傳,過去我們可以歹竹出好筍,老爸老媽目不識丁,或只是三級貧戶,小孩奮發向上終於成為專業大師,甚至總統的例子,教育,它給了窮小孩希望,然而現在的教育制度,還能給清寒子弟同樣的未來嗎?



這本書在日本很快成為話題,相信在台灣也會引起討論,因為在我們的社會裡,從古到今根深蒂固的士大夫觀念,迷信學歷與名校,由此衍生出來對教育公平性的要求,也比西方社會要來的強,只是書中透過量化數據所形成的一些理論:像是父母所得與社經地位愈高,孩子的成績就愈好,母親喜歡做菜並常在家煮飯者,相對成績也比較好,甚至旅行的地點與次數,都會左右小孩的學業成就等,恐怕也會形成兩極化的反應。



可以想見的是,一派是邊看邊罵的不以為然,一派則是愈翻愈憂鬱的杞人憂天。但無論是那一派,我想說的是,這些內容都只能作為參考,絕不是唯一的標準,就算再兩極化的社會,只要受教權與考試還能維持公平,清寒子弟總還是有機會可以出頭,儘管比起過去,這種機會是較為困難的,但,總是有機會的。



但有一個吊詭的事實是:會看”下流社會”的人,不太可能是下流社會。看”階級是可以遺傳”的人,也不是書中那種常睡覺不看書或不重視小孩教育的人,就像自稱台客的人,其實並不台,真正很台的台客,他們根本不想被稱作台客一樣。換而言之,書中提出的新社會階級,他們缺乏那種與其他人競爭的危機感,也沒有意識自己將成為“下流社會”,而看著“下流社會”這些書的讀者們,卻是有意識自己不會成為“下流社會”的中上階級。



那麼,這些書除了觀察社會趨勢,成為新聞話題外,大概也就沒有警示社會的著力點了。要消除“下流社會”,除了提出這些現象,還是需要有計畫與政策的政府與人民合作才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ennifer0825 的頭像
    jennifer0825

    小巢的私房話

    jennifer08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