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小巢,是老師,也是學生,還是學生的家長。大學同學裡除了少數幾個,幾乎全部都在教育界工作,差別只是教大學、教中學與教小學而已。連先生的唯一妹妹都在念師院。
有著多重身份的我,對於教師的權利、義務,甚至是教師培訓管道、教師的徵選過程,雖然不是身在其中,但耳濡目染之下,多少也有所了解。現代教師面臨的不但是”教”學生的種種壓力,譬如課業,品性,以及大環境下的九年一貫趨勢(我還沒搞懂那是什麼東東)…..;再者面對家長的種種責難,還有社會人士對教師工作的各種質疑眼光(因為教師的待遇與相對福利),的確,現代教師真的難為!
目前師資培育的管道有:師範體系的畢業生、學士後國小師資與中等教育師資班等兩種,後者可說是相當激烈競爭的考試之下,脫穎而出的佼佼者,然而,我們可以保證這些考試當中的佼佼者就一定是具有愛心耐心的好老師?而非基於教職所帶來的長期穩定與福利所吸引而參加競逐?或者這兩者並不衝突,亦可藉由教職工作的各項福利能吸引而優秀而一心作育英才的朋友們前來報考。可惜的是,有些老師在長久以來執教鞭而一成不變的工作中,慢慢喪失了熱情,幾個家長聊起來,發現孩子們總是最喜歡班上的實習老師,似乎多少也是這種情形的反映,那麼,要如何讓老師們再點燃心中的火熖?
方法之一是有再進修的管道,目前來說,各大學的科系大部分都開設碩士在職進修專班,和傳統碩士班不同的是,它仍具有碩士學位,但卻多在晚上或週末開課,能配合在職者的工作時間。這類的進修專班,除了師範體系之外,其缺點就是和教師實務的配合性不足,其課程仍大多沿用碩士班的課程,並未針對教育工作者設計,實為一憾,但對於想再充電甚至得到更高的學位的老師們,倒不失為一項好的管道。
方法之二是家長應發揮實際的功能。譬如目前九年一貫課程當中,相當程度的希望家長能參與教學,有些學校會要求不同專業或職業背景的家長每月一次到班上來作討論或報告,雖然有些家長頗多抱怨,但我認為,傳統上家長長期把孩子推給學校的作法已經過時,我們應對這種作法加以鼓勵,但在設計這樣的參與活動時,也須考慮不同職業背景的家長的局限與避免價值判斷,譬如一位大學教授可能比一般開商店或自營業的父親更有時間與「資源」參與,這時候,老師的態度就變得很重要。
九二八的遊行即將箭在弦上,但願這是一個好的開始,各界會注意老師的聲音與訴求,但相對而言,遊行必須很小心的注意秩序和彰顯明確的主題,如果老師讓輿論覺得集會的教師不過是一群吃相難看的「既得利益者」,那麼老師們不僅是單純的賠了形象,而是成為在學生心目中言教與身教不一的偽君子。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